close

     1673年,「清初三籓」駐雲南的吳三桂、駐福建的耿精忠、駐廣東的尚可喜,因不滿清朝的削籓政策,聯合舉兵反清,爆發所謂的「三籓之役」。

      由於,他們有過賣主求榮的無恥行為,雖然高舉「驅逐異族,復興中原」的旗號,但做過漢奸的人,怎能嬴得民心和百姓響應。1674年,在福建的耿精忠,因擔心自己實力不夠,才邀約在台灣的鄭經出兵相助,並且答應要將漳州、泉州二府讓給他分治。鄭經果然心動,就以陳永華留守東寧,他則親自率部眾參戰,在他抵達福建會師時,耿精中發現鄭軍實相當薄弱,即反悔雙方議約的條件,不將漳、泉二府讓給鄭經。


        耿精忠的無信,但率軍西征的鄭經,不可能就此自認倒楣,摸摸鼻子就算了。他只好自為戰守,攻同安、佔海澄、泉州、漳州、潮州,控制閩南沿海地區,攻勢轉向廣東,更得吳三桂之助,輕取惠州。此時,耿精忠看鄭軍表現良好,欲重修舊好,但遭鄭經拒絕。而後,在耿精忠遭清軍圍剿時,鄭經不僅不加幫忙,反而接受耿軍汀州守將的投降,拿取汀州。讓耿精忠走投無路,最後去降清,將槍口轉向鄭軍,就此鄭軍的戰局逆轉。

        降清後的耿精忠,會同十幾萬清兵合攻鄭軍,鄭軍終究抵擋不住而敗退,各地守將紛紛向清軍投降,在閩南七個府的據點紛紛冰消瓦解,退回海澄、金門、廈門。滿清是一面重施遷界故技來封鎖鄭軍,又一面在漳州設立「修來館」作為心戰機構,發布各項投降獎勵標準,利誘鄭軍部重來降,甚至散佈不實消息,用來挑撥離間軍心,致使鄭軍人心惶惶。

       1679年,清軍調集大軍對鄭軍根據地,金門、廈門,發動總攻擊。1680年2月,鄭經全面退回台灣,在這次挫敗退回中,又掀起一波投降潮,去投降滿清鄭軍約有十萬人之多。

 

 

        這一次,鄭經又回到台灣,但他回不到歷史的原點,因為發動這次反攻大陸的失敗,經過了6年的征戰,所損耗掉的財力、物力、人力以及時間,使得東寧王國元氣大傷,民心士氣的潰損流失,使得國家元氣耗損殆盡,就連賴以生存的經貿實力也大受影響,而在鄭經退敗回台的這一年,於1680年,英國更是撤銷了他們在台灣的商館,這表示外國勢力不再看好東寧王國了。

       本來自鄭成功退守台灣以來,就不斷有清國使者來遊說招降,在鄭成功死後,清朝趁鄭方內鬥時,派人到廈門招撫鄭經,清方堅持鄭經薙髮結辮,登岸請降,鄭經則表示願意仿效朝鮮稱臣納貢,但不薙髮,因此和議不成。鄭經入台之後到反攻大陸退敗之間,雙方仍有數度議和,但因在頭髮上的堅持,而談判不成。

         到了1679〈康熙〉18年,鄭軍未完全潰敗時,清政府給鄭經最好的,也是最後一次和談條件,清國代表致書說;「自海上用兵以來,朝廷屢下招撫之令,皆由封疆諸臣執泥削髮登岸,彼此齟齬。台灣本非中國版藉,足下父子自闢荊榛,且綣懐勝國,未如吳三桂之潛妄,本朝亦何惜海外一彈丸地......若能保境息兵,則從此不必登岸,不必薙髮,不必易衣冠。稱臣入貢可也,不稱臣入貢亦可也。以台灣為箕子之朝鮮,為徐市之日本,與世無患,與人無爭,而沿海生靈永息塗炭,惟足下圖之。」〈清平南將軍貝子賴答,致鄭經之諭〉這是清鄭談判以來,最讓步的一次。不必登岸請降,甚至不必稱臣入貢,可以照朝鮮、日本一樣,而在台灣發展。但是鄭經則堅持保有貿易據點海澄,結果談判又破裂。然而,到了潰不成軍,節節敗退回到台灣後,鄭經的談判籌碼完全喪失了。


        1680年2月,鄭經再度退守台灣。同年七月,他所依重的陳永華去世。鄭經整日喝酒買醉,在酒池肉林之中麻痺自己,翌年39歲的鄭經去世。

        東寧王朝再度為王位繼承,陷入一場腥風血雨的權力鬥爭,本來被鄭經立為「監國」準備繼位的18歲長子鄭克臧被人謀殺,〈距鄭經死亡只過了二天〉,由12歲的次子鄭克塽即位,幕後掌權實為其岳父馮錫範〈鄭克臧被他造謠為螟蛉子,終被謀殺〉,奪權成功後的馮錫範、劉國軒等人把持朝政,整肅異己,「稍有嫌隙,全家屠殺,人人自危」,這一套中國的傳統政治文化也搬來台灣上演,東寧王國上下是人心動搖,國勢更逐漸走向滅亡。

     面對這紛亂的東寧王國,清朝終於決定採武力解決,派出原是鄭成功的部將,後又投降清朝的施琅,率清軍水師渡海攻台,並結束在台灣的鄭氏王朝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志明ㄉ天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